欧洲所2008年主要科研成果介绍

 

 

《欧盟是怎样的力量》,周弘(研究员)主编,专著,28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12月出版。

欧洲一体化进程与全球化进程相伴,是欧洲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方式,具有鲜明的欧洲特性。本书旨在从经济、制度(治理模式)、观念和认同、欧盟对外行为方式、欧盟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以及世界多极化条件下的中欧关系这6个方面来理解欧盟这支力量的特殊性。概而言之,欧盟是一支极为特殊的区域化力量,它是一种超国家体制和政府间合作体制并存的独特实体,至今仍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欧盟与成员国之间的力量分合因领域不同而不同,时强时弱,但是却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维护欧洲的利益。因此,欧盟不仅是经济全球化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也是影响世界多极化进程的重要一极。

 

《2007-2008年欧洲发展报告:欧洲联盟50年》,周弘(研究员)、沈雁南(编审)主编,专著,33.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

2007年为《罗马条约》签订50周年。50年前,《罗马条约》的问世揭开了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本书以此为线,全面分析、总结了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成败得失,特别对其在经济、政治、法制和文化领域的成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欧洲一体化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并因此给二战后欧洲各国带来了发展和繁荣。同时,本书也讨论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作为年度欧洲蓝皮书,本书还讨论了本年度欧盟及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及欧盟法制进程形势,并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针对中欧关系最新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讨论,指出欧盟对华政策的调整已将中欧关系推入了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中欧关系不仅对双方有着重要的利害关系,而且也将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深远的影响。

 

《欧盟治理模式》,周弘(研究员)、科勒-科赫主编,专著,30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7月出版。

欧洲政治体制,尤其是欧盟治理模式不仅对欧洲,而且对欧美、欧亚、欧拉等多边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本书力求在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下,从欧洲国家体制、欧盟社会治理、欧盟外部治理三个方面以多角度纵深探讨欧洲模式下的欧盟治理问题。最后得出如下结论:欧盟之所以成为一种“模式”,源自它的独特性、它特殊的和平与发展模式以及它通过“软实力”塑造和建构世界秩序和规则的对外关系模式。欧盟是一个正在形成的体系,会随着外部的压力而进行变革。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它最终也会对中国发生影响。

 

《欧洲认同研究》,马胜利(研究员)、邝杨(副研究员)主编,专著,3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5月出版。

近年来,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欧洲认同问题成为热点议题,人们开始深入探究“何为欧洲?” “欧洲从何处来?” “欧洲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由于“欧洲认同” 并非单一和固定的事物,而是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并兼具文化与政治的维度,因此本书也力图从多种视角去研讨欧洲认同问题。此书是中国学者和欧洲学者的共同研究成果。我们将书中的文章分别编入四个部分:“历史考察与理论阐释”、“专题探讨与政策研究”、“经验调查与实证分析” 、“观点论争与思想对话”。前三部分是历时两年的中-欧合作项目“欧洲认同研究” 的结晶。第四部分收录了2005年11月在法国举办的“欧洲建设中的欧洲认同问题”国际研讨会的文稿,以反映当前欧洲学者对欧洲认同的各种思考。

 

《中国公众对欧盟及中欧关系看法的调查与初步分析》,周弘(研究员)、董礼胜(研究员),论文 4万字,《欧洲研究》2008年第2期。

2007年8-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课题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的资助下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西安五个城市,运用配额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对普通城市居民,政治、经济和教育领域中的涉欧人士,涉欧企业的普通职员以及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课题组共发放问卷4663份,回收有效问卷3693份。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人对欧盟的认知有如下基本特征:一,中国公众大都从大众媒体获得他们关于欧盟的知识,对于欧盟的运作方式并不十分了解。二,中国公众对中欧关系友好程度的评分却比较高,对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普遍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很少有受访者将欧盟视为“竞争对手”,几乎没有人认为欧盟是中国的“敌人”。三,涉欧人士和高收入群体对欧盟的认知程度最高,但是他们同时也更加了解美国和日本。四,与欧盟接触的机会直接作用于中国人对欧盟的认知。五,中国人对中欧经贸关系的重要性予以高度评价,但多数受访者认为, 欧盟在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采用了双重标准,他们认为欧盟市场具有不确定性。

 

《西方国家的网络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刘作奎(助理研究员),论文 1.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第3期。

文章主要通过对英美两国网络治理实践的具体考察,来为我们国家的网络治理政策提供宏观的、战略指导性意见。论文认为,尽管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发达,电子政府业务完善,但其网络治理在促进民主方面受制于两个关键因素:现实政治中的民主发展状况和两国政府保守的网络治理策略。本人认为,西方国家网络治理给中国的启示是网络治理政策的制定要立足国情,我国现阶段网络治理的主要目标和决策基础是挖掘网络的信息服务功能而不是在互动性上的变革潜力。

 

《欧盟公民权与欧洲认同》,马胜利(研究员)论文 1.2万字,《欧洲研究》2008年第1期1991年。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宣布“建立欧盟公民权”,这标志着欧盟公民权的正式诞生。欧盟公民权是欧洲认同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欧盟公民权的建设既涉及到欧洲的法律、政治和社会现实,也涉及到它的思想意识,它不仅反映出欧洲一体化的重要进程,也关系到欧盟未来的前途与命运。本文论述了欧盟公民权的产生和内容、欧盟公民权的特点、欧盟公民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欧盟公民权建设的前景。

《从“共同贸易政策”看“欧洲模式”---谈谈一体化中的“欧洲化”取向及其法律保障体系》,吴弦(研究员),论文 0.9万字,《欧洲研究》2008年第1期。

从共同贸易政策入手,颇有助于探讨这一模式的构成要素。欧盟的核心目标,首先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即打破各国经济之间的隔离状态,确立欧洲统一的经济空间乃至实体。建立关税同盟是实现该目标的基石,而共同贸易政策则又是同盟构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能够集中反映出“欧洲模式”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两大要素:一、“欧洲化”取向。关税同盟旨在建立欧洲单一商品市场,为此必须确立欧洲统一的市场规则与秩序,共同贸易政策因此产生。主要体现为:政策范围尽量纳入影响企业公平竞争的诸因素,实施原则与内容强调“同一性”,以及政策制定与管理权限的“共同体化”。二、提供法律保障。法律自身特别是欧盟法体系的独特性,使之成为保障政策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构成“欧洲模式”的又一要素。政策通过欧盟法的三个方面,即“源本法”(涉及到目标、原则、涉及范围与决策机制)、“派生法”(关乎立法形式、时段与内容)和“判例法”(通过司法裁决甚至起到“司法立法”的作用)的制定与适用,有力保证了“欧洲化”取向之实现。

 

《论社会层面上的欧洲认同》,田德文(研究员),论文 1.3万字,《欧洲研究》2008年第1期。

社会层面是“欧洲认同”建构过程中的基础领域,欧盟提出的“欧洲社会模式现代化”概念、共同体的社会政策体系,以及欧盟对于成员国社会政策领域的积极介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欧洲社会模式现代化”是形成中的“欧洲认同”的核心内容,欧盟社会政策体系具有贴近人民、增强一体化的合法性的作用,而欧盟对于“欧洲公民社会权利”概念的建构正在成为社会层面上欧洲认同的形成基础。总的看来,在欧洲化的进程中,欧盟在社会层面上采取的政策措施已经成为欧洲认同建构的主要方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