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时学:中国、欧洲与拉美的三边关系分析
最近几年,欧洲与拉美的关系以及中国与拉美的关系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美国不同的是,欧洲并没有对中拉关系的发展说三道四或提心吊胆。相反,一些欧洲国家甚至希望为推动中拉关系的发展伸出援助之手。这一大度和友善之举是难能可贵的。在严格意义上,"三边关系"(triangulation)应该指A、B、C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A-B、A-C、B-C之间的关系。由于中欧关系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又复杂的双边关系,加之拉美在中欧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微不足道,因此本文并没有探讨中欧关系。
本文首先回顾和归纳欧拉关系及中拉关系的发展历程,然后通过比较欧拉关系与中拉关系,得出一些结论。最后将阐述西班牙在推动中拉关系时发挥的"桥梁"作用。
一、 欧洲与拉美的关系
1823年,美国提出了"门罗宣言",警告其他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不要在西半球扩大其势力范围。"门罗宣言"认为,美洲从此以后不再是欧洲强国的殖民地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然而,当时的美国实力尚难使其有效地推行"门罗宣言"。例如,1864年法国将奥地利皇帝的幼弟马克西米利亚诺大公扶上墨西哥"王位"后,美国并未作出强烈的反应。英国更是无视"门罗宣言"的存在,继续在拉美从事多种多样的经贸活动。英国企业在拉美铺设了铁路和电话电报线,在矿区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还建造了一些工厂。对此,美国也只能听之任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因忙于经济建设而无暇顾及与拉美发展关系。这一所谓"善意的疏忽"(benign neglect)直到70年代才消失。1975年2月28日,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简称非加太地区国家)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以下简称欧共体)9国在多哥首都洛美签署了《洛美协定》。此外,欧共体还与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乌拉圭等国达成了一些短期的双边优惠贸易协定。
但七八十年代的欧拉关系很难被认为是快速发展的。例如,由于受到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制约,拉美无法扩大其在欧洲的农产品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能解释为什么阿根廷向苏联出口小麦和其他农产品。此外,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后,并没有立即给以拉美以足够的重视,拉美也并没有通过其昔日的宗主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与欧共体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
1982年爆发的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对欧拉关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欧共体支持英国的立场,并对阿根廷采取了制裁措施。绝大多数拉美国家则同情阿根廷。
但80年代的中美洲危机为欧洲接近拉美提供了一个机遇。中美洲危机是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这一危机使多个中美洲国家的经济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欧共体与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为实现该地区的和平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大力支持孔塔多拉集团作出的努力。 1984年,欧共体与中美洲国家建立了"圣何塞对话"(The San José Dialogue)。这一对话机制的宗旨是通过谈判的形式结束中美洲危机。1985年,欧共体与中美洲国家达成了合作协定。
进入90年代后,拉美实施了声势浩大的经济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拉美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拉美在维系与美国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与欧洲和亚洲的关系。欧盟作出了积极的响应。1995年,欧盟发表了《1996-2000 年欧盟与拉美的关系与未来更为密切的伙伴关系》。这一文件指出,8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欧盟和拉美内部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双方在应对全球挑战时需要加强合作。这一文件还指出,欧盟应该对不同的拉美国家和不同的次区域采取不同的政策。
欧拉关系中的首个"里程碑"是1999年6月28日-29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首届欧盟与拉美国家首脑会议。会议的目的是促进两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以及文化交流,以构筑一种符合双方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政治领域,双方将强化对话机制,巩固民主,促进人权和自由,应对国际和平和安全面临的威胁。在经济领域,双方将强化多边贸易体制和开放的地区主义,加强欧拉经贸关系,推动自由贸易,减少资本流动不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鼓励在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进行生产性投资。在文化领域,双方将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全民教育事业,鼓励文化多样性。
这一次峰会还宣布,双方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一伙伴关系将以双方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以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为目标。此后几届欧拉峰会都反复强调这一跨大西洋合作的宗旨。
第五届欧拉峰会于2008年5月16日-17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秘鲁总统加西亚在开幕式上说,欧盟和拉美应该进一步加强团结与合作,制定更为现实和完整的目标,以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食品危机、气候变化和社会不公等问题。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虽然欧盟和拉美国家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对等",但欧盟将尽量采取灵活的态度,以进一步发展欧拉关系。此外,这一次首脑会议还就粮食问题、扶贫、消灭社会不公和强化社会凝聚力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达成了一些共识。
2009年9月30日,欧盟发表了题为《欧盟与拉美的十年战略伙伴关系》的文件。该文件指出,在欧盟的努力下,欧拉关系得到了加强。欧盟高兴地看到,自 1999年第一届欧拉峰会以来,两地区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在过去的十年中,欧盟在拉美实施了450多个项目,耗资30亿欧元。
2009年12月15日欧盟与拉美国家在日内瓦达成协议,结束了长达15年的"香蕉战"。根据该协议,欧盟将在2017年以前逐步下调来自拉美的香蕉进口税(从每吨176欧元降低到每吨114欧元);拉美承诺不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放弃在世界贸易组织内起诉欧盟。欧盟贸易委员贝妮塔·费雷罗-瓦尔德纳在声明中说:"对全世界的香蕉生产国来说,今天是非常好的一天,因为我们解决了'有史以来历时最长的贸易争端'"。她还表示,这一贸易战的解决有助于推动多哈回合谈判,也将推动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
二、 中国与拉美的关系
许多中国学者认为,美洲大陆是由中国人"发现"的。中国史籍《梁书》记载的458年中国佛教大师慧深出海远航到达的"扶桑国",就是墨西哥。另据考证,自我国明朝万历3年(即1575年)起,我国的丝绸、瓷器和棉纱等物品开始通过"马尼拉帆船之路",进入墨西哥和秘鲁等地。那里的银元则通过商品交换大量流入我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币制改革。拉美印第安人的一些农作物(如玉米、土豆、花生、向日葵、西红柿和烟草)传入我国后,我国的农业部门和人民生活受益匪浅。
据中外文献记载,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前期,即我国明清之际,就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和仆役,沿着中国-马尼拉-墨西哥航线,赴墨西哥和秘鲁等地谋生。但是自19世纪初起,由于拉美一些地区的经济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中国沿海地区的许多人作为"契约华工",被强制性地贩运到大洋彼岸。他们在异乡受尽折磨,但他们也增进了中拉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与秘鲁、巴西、墨西哥、古巴和巴拿马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中拉关系史上的第一次建交。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中拉关系的新阶段。拉美的一些有识之士冲破重重阻力,表达了对新中国的同情和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在50年代,约有19个拉美国家的1200多人访问中国。这些人不仅增进了对新中国的了解,而且在推动中拉经贸方面作出了贡献。
古巴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中古建交使中国更加关注拉美大陆上的民族民主运动和反帝斗争。1964年1月12日,毛泽东在对《人民日报》记者发表谈话,支持巴拿马人民进行的反对美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965年4月美国入侵多米尼加后,毛泽东发表了支持多米尼加人民反对美国武装侵略的声明。
70年代初,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这一切都为中国发展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至70年代末,中国已与12个拉美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8年起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闭关锁国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打开国门搞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希望与发达国家发展关系,而且也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南南合作。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美必然会在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2001年4月6日,江泽民主席在总部设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发表演讲。他在这一演讲中提出了发展中拉关系的四个努力方向:(1)增进理解,平等相待,成为彼此信赖的朋友;(2)加强磋商,相互支持,在国际上维护中拉正当权益;(3)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努力扩大经贸合作;(4)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建立广全面的合作关系。
2004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11月12日,胡锦涛在巴西国会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创中拉友好新局面》的重要演讲。他希望中拉关系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实现如下发展目标:政治上相互支持,成为可信赖的全天候朋友;经济上优势互补,成为在新的起点上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文化上密切交流,成为不同文明积极对话的典范。为实现上述目标,胡锦涛提出了以下三点倡议。第一,深化战略共识,增强政治互信。第二,着力务实创新,挖掘合作潜力。第三,重视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自2004年以来,中拉关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首先,中拉双方高层访问不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胡锦涛主席和曾庆红副主席分别在2004年11 月和2005年2月访问拉美,两人的访问仅间隔2个月;胡锦涛主席和习近平副主席分别在2008年11月和2009年2月访问,两人的访问仅间隔2个月。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如此短的间隔时间内访问拉美,在国际上是绝无仅有的。其次,中国与拉美的经贸关系取得了快速发展。2004年,双边贸易额仅为 400亿美元,2008年急剧上升到1450亿美元。中国与智利和秘鲁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与哥斯达黎加启动了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2009年1月,中国加入了在拉美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美洲开发银行。毫无疑问,在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拉关系已进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佳时期。
三、 中拉关系与欧拉关系的比较
通过比较中拉关系与欧拉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就历史渊源、政治体制和文化因素而言,欧洲与拉美的共性更多,关系更密切。直到今天,许多拉美人仍然认为中国是遥远而神秘的,而且在许多方面与拉美大不相同。这无疑为中拉关系的发展增添了障碍。
第二,欧洲与拉美的关系由来已久,而中国与拉美的关系直到最近几年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快速发展。因此,欧拉关系已十分成熟,而中拉关系则仍然处于有待进一步加深的初级阶段。
第三,欧拉关系比中拉关系更为机制化。除欧拉峰会以外,还有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和其他一些对话机制。而中国与拉美召开首脑会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此外,欧盟发表的针对拉美的文件也很多,而中国仅仅在2008年11月发表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
第四,中拉关系受到了美国因素的影响。2006年4月,美国国务院主管西半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托马斯·香农访问北京,与我外交部有关官员举行首次中美拉美事务对口磋商。中美双方就各自与拉美国家关系、对拉美政策、拉美地区形势及中美在拉美的合作等议题交换看法和意见。在一次关于中拉关系的听证会上,众议员丹·伯顿露骨地说:"美国在拉美的传统目标一直是促进政治稳定、推动民主、提供市场准入和遏制霸权的崛起。中国会不会遵守公平贸易的规则?会不会负责任地参与跨国问题的解决?在我们得到肯定的答案以前,我认为我们应该谨慎地把中国的崛起视为与我们在拉美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应该遏制它。可能我们还应该把中国在拉美采取的行为看作是一个霸权在我们西半球的活动。"相比之下,欧拉关系中似乎不存在"美国因素"。换言之,美国并没有对欧洲在拉美的存在说三道四。
第五,欧拉经贸关系比中拉经贸关系更为密切。2007年,欧盟成员国在拉美的投资额存量高达2280亿欧元,中国在拉美的投资仅为250亿美元。2008年,欧拉贸易额高达1890亿欧元,而中拉贸易额仅为1450亿美元。
第六,欧盟与拉美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中国仅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和委内瑞拉建立了这样的伙伴关系。
第七,欧拉关系中的政治因素与中拉关系中的政治因素不尽相同。欧盟较为关心的是拉美的民主、人权和法制,而中国关注的是如何与拉美在强化第三世界团结、建立和谐世界、推动多极化世界格局和反对霸权主义等方面寻求政治共识。
第八,由于受到历史、文化、政治体制和经贸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欧盟与拉美的相互了解较为深刻。而中国对拉美了解不深,拉美对中国也所知甚少。
第九,欧盟和中国都将拉美视为原料和初级产品的重要来源以及拥有5.6亿人口的大市场。欧盟的一个文件指出,"拉美拥有大量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和能源,而且还有大量生态资源,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亚马逊雨林。"中国政府发表的拉美政策文件也对拉美的资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第十,中国和欧盟都很关注拉美的社会问题。中国的拉美政策文件指出,"中国政府愿加强同拉美国家在减少贫困、缩小贫富差距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双方扶贫机构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机构信息交流、合作研究等活动。积极开展针对拉美国家扶贫人员的培训活动,加强同该地区国家或区域性组织的扶贫交流活动,加强人员互访和相互参加对方举办的扶贫会议、论坛等活动。"欧盟将增强拉美的社会凝聚力、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公以及消灭社会排斥视为其在拉美的战略目标之一。欧盟提出的社会凝聚力概念已被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采纳,并被作为推动拉美社会发展的一种战略。
四、 如何认识欧盟的"桥梁"作用
美国对中拉关系的发展深表忧虑和警觉,欧盟则不然。西班牙甚至希望为推动中拉关系的发展发挥"桥梁"作用。
西班牙政府发表的《2000-2002年亚太框架计划》将推动西班牙、拉美和亚太三边关系作为西班牙外交政策的目标之一。2005年7月21日至23日西班牙政府首相萨帕特罗在访华时表示,西班牙愿意为中拉关系的发展发挥"桥梁"的作用。2005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西班牙时,两国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指出,双方表达了将在全球其他地区、尤其是拉丁美洲地区加强合作的坚定意愿。
西班牙愿意帮助中国发展与拉美国家的关系这一意愿,既符合西班牙的外交政策目标,也符合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既有利于中拉关系的发展,也能推动中国与西班牙的关系,因而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西班牙有能力在多个领域发挥这一"桥梁"作用。首先,在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西班牙与拉美国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双方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其次,西班牙与拉美国家的经济关系由来已久。尤其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班牙利用拉美国家开放市场和私有化的良机,进一步密切了与拉美国家的经济关系。第三,西班牙企业深谙拉美的市场条件,并在那里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第四,西班牙企业对拉美投资环境的了解,也是中国企业所望尘莫及的。
西班牙的"桥梁"作用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中拉关系的发展:一是利用西班牙的语言优势,帮助中国和拉美国家增进相互了解。二是与中国企业合作,在拉美兴建一些合资企业。三是利用因特网的有利条件,建立一个为中国、西班牙和拉美国家三方服务的市场信息平台。四是与中国建立一个面向拉美的投资基金。五是进一步提升西班牙驻华使馆在各个领域的作用,使其成为这一"桥梁"的"桥头堡"。
2009年2月10日,西班牙驻华大使卡洛斯·布拉斯科·比亚(Carlos Blasco Villa)在北京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独家专访时说,中国和西班牙在拉美的利益存在不会产生冲突。他认为,中国和拉丁美洲的靠近反而会促进中国和西班牙共同在拉丁美洲进行合作项目。他说:"西班牙认为拉丁美洲国家不应该过度依赖美国,也不应该过度依赖欧盟。所以如果中国加入这个地区,我觉得对拉丁美洲的国家来讲是一个好事。目前西班牙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投资国,我们欢迎中国也对拉丁美洲进行项目投资。" 总之,在经贸领域,西班牙能为中拉关系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但在有些领域,尤其在政治领域,西班牙的作用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