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欧债危机亡羊能否补牢?
欧洲正在发生空前的主权债务危机,危难时刻,中国伸出援手,大笔购买欧元债券。据《中国新闻周刊》援引西班牙《国家报》报道,中方承诺购买60亿欧元的西班牙国债,以帮助西班牙渡过困难时期。据西班牙媒体报道,这对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德国《新德意志报》1月10日刊载文章称:“中国成了拯救欧洲的白衣骑士。”
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危机?让我们再来看一组由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经济室主任陈新向本报独家披露的数字:在欧元区的17个国家当中,目前已有12个国家的债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了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不得超过60%的红线,其中希腊、意大利、比利时都在100%以上。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预计,在2011年底融资还债需求预计达到7120亿欧元,除此之外,这些国家还有9880亿美元的企业债将到期,银行间银企贷款2000 亿欧元也将到期。另据摩根士丹利的估计,中东欧拥有约1.7万亿美元的外汇债务。
中国人不禁要问:此时购买欧元债券,是否意味着将宝贵的外汇储备置于危险之中?60亿欧元是否杯水车薪?
更有人担心,欧债危机会不会导致欧元崩溃?高盛公司预测,如果欧元区不大刀阔斧地展开一致的财政改革,欧元会在5年内消失。
也许,一句古老的中国成语可以形容当前欧洲、中国乃至全世界应对欧债危机的表现——亡羊补牢……
亡羊:危机源自结构失衡
陈新指出,主权债务指的是欧洲国家政府以国家主权名义向公众发行的债务,即国债。导致欧债危机发生的机制在于,一些欧洲国家负债额度过高,超出了政府的偿还能力,致使政府信用降低,并且难以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新债融资,一旦无法募集到足够的资金以偿还债务,就出现了债务危机。
事实上,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因债务问题遭遇国家信用评级下降。2009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一致将债务危机最为严重的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降低为BBB+,不仅引发了希腊股市大跌,还拖累欧元对美元比价走低。
2010年4月9日,惠誉宣布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降至BBB-,使得希腊政府更难以从金融市场上获得资金。4月27日,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国债信用评级降至BB+(垃圾级),并将葡萄牙长期信用评级下调至A-。4月29日,标准普尔将西班牙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调至AA。随后,法国又被抛进危机漩涡。法国预算部长弗朗索瓦·巴鲁安5月30日承认,法国必须制定并执行经济改革和削减财政赤字计划,否则其AAA主权信用评级也可能遭到下调。
此次欧债危机的爆发更不是个偶然,其根源在于欧元区长期存在的宏观结构发展失衡。事实上,欧元启动10年来,欧元区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并没有走向一致,欧元区各国竞争力差距不断增大,特别是自欧元区成立伊始便开始实行较低利率政策,使希腊等国能够享受低廉借贷成本以维持经济增长,从而掩盖其生产率低但劳动成本高等结构性问题。同时,由于欧盟缺乏对各国财政政策的有效约束,这些成员国也未能重视财政赤字扩大的风险,过度发债,政府支出过度膨胀,使得财政赤字扩大。
这种结构性问题在西欧所谓“猪仔五国”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些国家具有长期举债的传统,属于“传统型”债务问题。以负债额度较高的希腊为例,截至2009年12月,债务达到2800亿欧元,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升至12.7%,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高达113%。
目前,欧洲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占GDP的比重普遍很高。按照欧洲国家《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财政赤字不得超过3%,债务占GDP的百分比不得超过60%,但欧盟成员国2010年平均政府债务占GDP79.6%,2011年预计达到83.8%,并且这一比例还在继续攀升。
补牢:力保欧元不死
欧盟认识到这种情况对于成员国政府公共财政已造成严重打击,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公共财政的不可持续,并且欧元的存在也遭遇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于是在 2010年春天希腊债务问题曝光后,放弃了自2009年秋开始实行的经济刺激计划,而采取紧缩政策,开源节流,增加税收,并且针对欧元区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制度上的改革。
陈新认为,目前虽然欧洲国家普遍负债较高,但最危险的还是导致债务危机的机制依然普遍存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今年很可能出现新的债务危机。上周三葡萄牙发行了20亿欧元债务,认购比例超过120%,表面上看,葡萄牙暂时过了这一关。但分析人士认为,即便如此,情况也并未发生根本好转,因为葡萄牙发行的欧元债券的大部分并非在金融市场上自然认购,而是被欧洲央行买走。
为了帮助成员国渡过危机,欧洲央行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从二级市场上收购债务国家的债券,当公众都在抛售这些债券的时候,央行再大量买进,从而保证欧元区的稳定。二是与评级机构脱钩,不将评级机构调整主权国家的信用评级作为参考。但这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2010年5月2日,欧盟与IMF就救助希腊方案达成一致,双方决定在未来三年向希腊政府提供总额为1100亿欧元的贷款,其中欧元区国家出资 800亿欧元,IMF出资300亿欧元。5月10日,欧盟成员国财长达成一项总额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
在制度建设方面,欧盟委员会成立宏观审慎监管当局,即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监管互动。另外,在微观监管上还将建立三大监管机构,包括银行业的监管机构、保险业和养老年金监管机构、资本市场监管机构。该方案已获得欧洲议会通过,今年1月提交给欧盟委员会并通过,已开始实施。
目前,全世界不看好欧元的论调较高,但是否可以断言欧元将消失?陈新认为,欧元作为一种比较独特的、超主权的货币,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结果,除经济因素外,政治意愿是很重要的因素,即二战以后便产生的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以及一体化的意愿。如果欧元体系崩溃,就会危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相反,只要欧洲一体化进程被推动而不是倒退,欧元就不会消失。毕竟一体化已经成为欧洲政治的传统。欧债危机带来的风险,至少到目前仍然是可以控制的。危机之后,欧洲很可能会出现更紧密的联合,而非灾难性的分崩离析。
从经济成本来看,退出欧元区的成员国需要创造一种新的主权货币,并对欧元大幅贬值,这样一来,可能带来巨大的转换成本,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资金也可能大规模外逃。如果是小国家退出欧元区,其金融机构、企业、家庭和政府的资产负债可能恶化,甚至破产;如果是大国家退出,则整个欧元区都面临资产负债表重估问题。
救助西班牙,中国须出手
至于中国此时出手相救是否恰当,陈新认为,这样做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中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相互之间贸易依存度很高。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以及第一大出口市场,欧洲发生债务危机不可能不对中国产生影响。
曾有分析人士预计这种影响会是两方面的:一是贸易方面的影响,因为欧盟国家采取紧缩政策,削减公共支出会使居民的购买力和政府的购买力下降,这对于以出口为驱动的国家(中国)的出口会产生不利影响;二是欧元兑人民币会贬值,这对于中国的出口也是不利的。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还在增长,并没有因债务危机而下降。
今年中欧双边贸易的预测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为作为欧盟第六大经济体的西班牙今年须发行940亿欧元的中长期债券,以对现有债务进行再融资并弥补财政赤字,其公共债务总额已高达5410亿欧元。陈新认为,如果融资失败,其危机首先会冲击欧元区,继而会影响全世界,中国也不能躲避,不容忽视。中国对西班牙出口占对欧盟出口总额的6%。西班牙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六大出口市场,假如西班牙发生债务危机,中国对欧出口必遭打击。
http://www.cbt.com.cn/a/caijingxinwen/shichang/2011/0121/15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