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彦平:罗马尼亚归来

    对于年龄四、五十岁的中国人来说,“罗马尼亚”这个名字并不陌生,甚至有些亲切。因为罗马尼亚曾经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兄弟”,上世纪70年代,《爆炸》、《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等罗马尼亚电影曾深受中国观众喜爱。随着1989年罗马尼亚发生的剧烈变革,齐奥塞斯库被处决,罗马尼亚开始重新融入“欧洲”,于是“罗马尼亚”这个名字离我们渐渐远去。

    1. 布加勒斯特印象

    从维也纳飞往布加勒斯特的空中旅程只有90分钟,在飞过喀尔巴阡山脉与

    多瑙河流域后,罗马尼亚国土开始出现在我的眼前。机翼下的罗马尼亚平原一片翠绿——深绿色的是森林,浅绿色的是农田,微黄色的是成熟的小麦,一条条、一块块排列整齐,像是手工修剪过的绒毯一样。看到这样的自然美景,我立即对“罗马尼亚”产生了好感!

    罗马尼亚科学院的塞米娜和莫妮卡在布加勒斯特机场迎接我们,然后直接穿越布加勒斯特市区,前往我们下榻的“大使饭店”。

    大使饭店建于1937年,是一家三星级老牌饭店,饭店很干净,但设备相当老化,仍然使用沉重的铜钥匙,我转了半晌才将门打开,里面铺着地毯。由于是10层,我的盥洗室热水来的很慢,我告诉前台说“没有热水了”,他回答“你要等上7分钟”!室内有小冰柜和电视机,电视是老式的显像管电视,好像只有十八英寸,节目基本上看不懂,偶尔有英语节目。

    第二天清晨,我从10层客房的阳台上看到了整个布加勒斯特,在晨曦中,这座刚刚苏醒的城市显得有些陈旧,雅典娜剧院的圆屋顶和远处白色的共和国宫建筑群在阳光下逐渐清晰。布加勒斯特没有什么太高的建筑,最宏大的建筑是齐奥塞斯库时代兴建的“共和国宫”。它的建筑面积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五角大楼,拥有数千间房屋,现在是罗马尼亚议会下院。这些标志性的建筑还没有全部完工(例如,共和国宫对面的罗马尼亚科学院大会堂至今只有钢筋水泥的骨架矗立在那里),老齐就被愤怒的布加勒斯特居民赶下了台!

    在罗马尼亚的2周时间里,除了访问布加勒斯特外,我们还去了北部山区的锡比乌市。从布加勒斯特到锡比乌市的距离大约300公里,但乘火车要走6个小时。锡比乌市是座非常美丽的欧洲城市,具有典型的日耳曼风格,因为其所在地为特兰西瓦尼亚山区,历史上曾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公统治的地盘,文化习俗和建筑风格都受到日耳曼民族的影响。由于美妙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锡比乌市曾被选为“欧洲文化首都”(今年的“欧洲文化首都”是法国的马赛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罗马尼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锡比乌市也成为罗马尼亚重工业制造中心,那里有许多机械加工企业,包括生产卡车、拖拉机、装甲车的大型工厂(现在或惨淡经营、或濒临倒闭、或已经关门、或被西方企业收购)。

    罗马尼亚的乡村到处是树木和农田,树木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农舍,非常美丽,给人一种田园诗般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欧洲是普遍的)。布加勒斯特是罗马尼亚最大的城市,罗马尼亚十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这里,这里的建筑物有古典的欧洲建筑,也有前苏联时代那种典型的“火柴盒”式建筑,还有前苏联时代“罗蒙诺索夫”式高耸入云霄的展览馆(类似北京展览馆)。布加勒斯特大街小巷到处是散落在绿荫之下的咖啡馆和餐馆,特别是到周末或晚上的时候,到处是享受生活的人群——总之,相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欧洲人都是懂得如何享受生活的!

    2. 罗马尼亚美食

    罗马尼亚民族属于欧洲民族,饮食习惯自然也“欧洲化”——各种肉类、奶

    油和奶酪、橄榄和泡菜(酸黄瓜和酸豆角)自然少不了。罗马尼亚的摩尔多瓦地区盛产白葡萄酒,我们只要吃罗马尼亚餐,少不了喝上口白葡萄酒(市场上各种白葡萄酒琳琅满目,价格非常便宜),此外,罗马尼亚也有度数很高的白酒,但是颜色呈微黄色。在锡比乌市,我在主人的盛情邀请下曾来了次“一口闷”,一个小时后,眼前已经有些恍惚了,AVRIG市长告诉我:午餐的酒还不算厉害,晚上还要喝一种度数更高的白酒,我于是只好“举手投降”!

    在布加勒斯特美食中,有一道叫“牛肚汤”的头盘,实际上是酸奶油熬制出来的牛肚,比较酸,有一股浓浓的奶油味道和牛肚的“特殊”味道,吃不惯内脏的人受不了,一般的汤要配上炸面包丁吃,但喝牛肚汤的时候,要配一只微辣的绿色尖椒,也可以吃面包片。还有一道菜同德国有关:在布加勒斯特最著名的一家餐厅,可以吃到烤制的硕大的猪肘子,英文叫PORK SHANK,味道也很不错,不仅解馋,而且耐饿。罗马尼亚菜肴中还有一道用卷心菜包裹的肉末,形状像中国的春卷,配上玉米泥和红色的豆子,味道也不错。

    布加勒斯特还有许多中餐厅,其中一家叫“南京”,我们在那里吃过地道的中国炒面和烧茄子,厨师可能来自中国大陆或港台,还有一家叫“北京”(又叫红龙“RED DRAGON”),那里从厨子到服务员全部是罗马尼亚人,如果有兴趣,建议你亲自品尝一下由罗马尼亚厨师烹制出来的“宫保鸡丁”、“扬州炒饭”和“酱烧茄子”!

    其实,我最欣赏的是罗马尼亚面包店里新鲜烤制的各种面包,非常好吃,另外,罗马尼亚的矿泉水也很不错,据说是从喀尔巴阡山泉中提取的,有一个牌子好像叫“BORSEC”,一种普通水,一种苏打水,冰镇的苏打水口感更好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尼亚有一种鲜花(可能是菩提树花),夏季的布加勒斯特正是这种树花盛开季节,香气熏人,其花为淡黄色,可以泡茶,被称为“罗马尼亚花茶”。在锡比乌市,我们品尝过用此花酿制的一种独特饮料,加上冰块和苏打水,甜酸口,沁人脾胃,即解渴又解油腻!

    在布加勒斯特,炎热的夏季里,当地人在餐厅吃饭前,习惯喝檬水,柠檬水中掺有蜂蜜,以降低酸度,喝的时候需要不停搅动,这种柠檬水味道纯正。

    3. 院士为我们开车

    阿布教授是罗马尼亚著名经济学家、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此次访罗,本来并没有安排与阿布教授见面,但当他知道我们一行刚从锡比乌市返回布加勒斯特后,立即邀请我们周末去锡纳亚镇,参观罗马尼亚国王的夏宫。

    我原以为,凡大牌教授或学者,总会有点架子——至少,在我们国内是如此,但阿布教授却一点架子也没有,活脱就是一个“老顽童”。

    周六的早上,阿布教授亲自驾驶一辆普通的轿车来饭店接我们,随来的还有他的一位邻居和朋友,是开出租车的,自然驾驶的是一辆黄色的出租车。这使我更加感慨,阿布教授怎么说也是罗马尼亚国内数一数二的经济学家,在欧洲也颇有影响,但却广交朋友。如果换了我们国人,一个教授是不大愿意把他的“出租司机”朋友介绍给外国同行的,因为那样做似乎有些“丢份儿”。然而,罗马尼亚人也许压根儿就不懂得什么叫“丢份儿”,反之,他们对所有人都持有一种公平的态度。

    阿布教授个头不高,白发胡须连成一片,很像美国作家海明威,他喜欢吸烟,而且喜欢吸细长的摩尔烟,嘴周边的短胡须被烟熏得有些微黄。他的英语很流利,虽然略微带有一些罗马尼亚口音。在整个参观过程中,他不停为我们介绍景观,为我们拍照,中午还特意请我们在锡纳亚镇一家著名的罗马尼亚餐馆共进午餐。

    两天后,阿布教授在罗马尼亚科学院俱乐部与我们共进午餐。饭后,我们偶遇了一位长者,阿布教授向我们介绍说,那是罗马尼亚科学院的院长,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在我看来,院长也同阿布教授一样,是一位具有学者睿智和幽默的“老顽童”!

    4. 在转轨痛苦中走向希望

    我们对罗马尼亚并不生疏,主要是年轻时代看到过许多部罗马尼亚电影。当

    我向陪同的罗马尼亚朋友提及这些影片时,我们之间的距离立即缩短了许多。

    罗马尼亚本来是“社会主义国家”,1989年12月的一场“革命”把执政二十五年的齐奥塞斯库总统赶下政治舞台。随后,罗马尼亚开始了回归欧洲的历程。所谓“回归欧洲”,说得白一点儿,就是回归西方价值观念——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和私有化。二十多年以后,罗马尼亚已经坚定地走在了“欧洲化”的轨道上,但转轨的痛苦仍然可以感受到。布加勒斯特曾经是巴尔干国家最辉煌的城市之一,但今天的大街小巷颇有些破落。1989年后,罗马尼亚在国内实行了大规模私有化,在社会主义时期被没收的私人财产(包括民宅和皇宫)归还给了原来的主人,国家不再承担对私人住宅的维修费用,我猜想这或许是许多私人住宅比较陈旧的原因之一。

    如果穿行在布加勒斯特的大街小巷里,你会发现许多道路都缺乏养护,有些道路凹凸不平。铁路系统由于缺少改造资金,行车速度异常缓慢——从布加勒斯特到锡比乌市300公里的路程要走六个小时!锡比乌市曾是罗马尼亚的重工业中心,生产重型卡车、农业机械甚至装甲车,现在那些工厂大多破败和长满荒草。我们参观的一家工厂,鼎盛时有一万多工人,现在只剩一千多,而且企业缺乏发展资金。

    如今,时尚属于“后齐奥塞斯库”时代的年轻人,那些老年人的生活未必很舒适,于是,在街道上时不时可以遇到捡破烂和旧衣服的老人,还有的老人向路人乞讨香烟,以公园绿地为家者也不在少数——当然,其中有些人可能本来就属于流浪街头的吉普赛人。一次,我在清晨散步时,遇到一位中年妇女正在饭店外面的一只垃圾桶中翻捡,她捡了几件破旧的衣服;还有一次,我正站在饭店外吸烟,有个流浪汉到饭店大堂转了一圈,临走时顺手把饭店门口的不锈钢垃圾桶给拎走了(大约值几个钱吧)!在附近的大学广场,清晨也可以看到睡在长椅上的流浪汉。

    罗马尼亚朋友告诉我,罗马尼亚全国人口有二千万左右,但有三百万人在国外就业和生活,其中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各有一百万,欧洲其他国家和欧洲以外还有一百多万。从这个意义看,罗马尼亚也有类似我国农村的那种“空巢”现象——年轻人或有技术的人到更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工作,留下的则是年老和缺乏技术的人。

    然而,罗马尼亚人为了实现理想,勇敢地抛弃了原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他们的勇气还是令人钦佩的。转型过程对许多人来说是痛苦的,但转型之后或许是光明和幸福!

    5. 无处不在的“达契亚”(DACIA)

    “达契亚”是古罗马人对生活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南部的古代罗马尼亚人的

    称谓,而现今的罗马尼亚人心目中,“达契亚”即是重要的民族符号。因此,在罗马尼亚境内,“达契亚”随处可见,有商店,有饭店,有道路,最有名气的当然要属“达契亚”牌的汽车。

    罗马尼亚朋友告诉我,在齐奥塞斯库时期,罗马尼亚大街小巷跑的都是“达契亚”汽车,除了少量前苏联的“拉达”外,很少见到其他国家的进口汽车(齐奥塞斯库强调“自力更生”)。然而,在今天的罗马尼亚大街上,“达契亚”牌的轿车和SUV车随处可见,但它的主人已经换成了法国人。1999年,罗马尼亚的“达契亚”汽车品牌被法国雷诺公司收购,现在的“达契亚”属于法国雷诺的一个品牌。

    在布加勒斯特大街上,我偶然看到过几辆停泊在路旁的老式“达契亚”牌轿车,油漆已经剥落,车型老旧,而在大街小巷畅快地奔跑的是那种新款的“达契亚”,属于法国雷诺麾下的大众车型。

    6. 随处可见的美女

    早就听说过,东欧出美女,罗马尼亚美女更是东欧美女中的“极品”。这次,借着访问罗马尼亚的机会,我特意细致地观察了一番。

     的确,布加勒斯特街头随处可见金黄色头发、双腿修长、身材均称的罗马尼亚标准美女。其实,同东方人相比,欧洲人的优势主要在其高挑的身材,据说,德国女子的平均身高达到1.75米,比中国男人的平均身高都高!

    罗马尼亚是欧洲的小国,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周边大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甚至德意志帝国都)对其文化的影响是显著的。从人种学上看,罗马尼亚民族也充分吸收了民族融合的精华。因此,罗马尼亚“美女”具有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有时候,你会发现,罗马尼亚美女们不仅具有典型的欧洲人的特征——深蓝色的眼睛和金黄色头发,而且还具有希腊雕塑般的鼻子,有些女子的皮肤还偏黑,好像有些阿拉伯血统(以上纯属我的猜测)。

    7. 罗马尼亚人的英语水平

    罗马尼亚人能够流利讲英语的人比较少,虽然接待我们的罗马尼亚科学院的学者们都能用流利的英语交流,但他(她)们的发音还是带有“罗马尼亚”音调。普通罗马尼亚人讲英语的机会可能不会太多,一般年轻的出租车司机和餐厅侍者都能听懂简单的英语,但要进一步交流则比较困难。

    我们乘坐出租车时最头疼的事就是如何让司机明白我们的意图,当然,我们只能用英语,有时候还要掺杂几句刚刚学到的“罗语”。在餐厅点菜,光是说英语还不够,还要用手比划着,譬如那道“PORK SHANK”的烤猪肘子,我们就不止一次地比划过,先用英语说“PIG”,然后再用手指着自己的“胳膊肘”,有时候,侍者仍然被我们搞得一头雾水,他大概不晓得我们究竟是想吃猪肘子还是人肘子吧?反正,每次吃饭前的点餐是我们最郁闷的时候!

    到超市购物,可以不用英语,你只要挑选所需要的商品,然后付账就可以了。然而,如果到小商店购买东西,你会遇到“相当程度”的困难。我有一次到保健品商店购买“罗马尼亚花茶”,用英语解释了半天,那两位店员也没有听明白,急得我只好一边说一边比划,但她们还是微笑着摇头,口中用罗语对我不停地说着什么!

    唉,都说不懂英语寸步难行,但懂了英语在有些地方还是“寸步难行”!好在,人类的肢体语言大体上是没有国界的,到处使用的肢体语言都差不离,所以,你要有急事,就直接使用肢体语言吧!

    (联系 薛彦平:yanpingxue@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