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田平:从东欧到中东欧

  现代欧洲的概念形成于7世纪,是对第一次阿拉伯-伊斯兰扩张的反应,人们开始将基督教与地区联系起来。12世纪出现了标示欧洲的地图,但是欧洲的概念很少使用。14世纪起,基督教世界获得了重要的地缘政治内容即基督教共和体,基督教空间政治统一的理念获得认同。基督教欧洲后来又演化为天主教欧洲。在欧洲历史的叙事中,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被大书特书,而东欧的历史遭到忽视,这与东欧发展滞后性有关。东欧长期处在欧洲的边缘。在过去250年间,西欧国家的经济增长从大西洋的贸易体系获益非浅,这一贸易体系逐步向东方扩展,当出现了东西方分裂后这一进程陷入停顿。在1989年之前东欧国家的外围性质没有改变。按照伊万•贝伦德的看法,中东欧国家背负着导致低增长的神秘“符咒”:在过去200年间,人均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未超过工业发达的西欧国家平均值的55%。

  东欧是指欧洲大陆的东部,但是围绕东欧如何界定,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概念的包含了其他非地理的含义,如地缘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和社会经济等。一般而言,东欧的东部边界为乌拉尔山。由于文化和宗教边界的持续变动,东欧的西部边界的准确界定则较为困难。东欧是一个非俄罗斯的斯拉夫人居住的区域,是欧洲大国如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角逐的地区。东欧也被成为欧洲的边疆,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和非欧洲文明交互的区域。东欧也是支离破碎的民族超越文明差异组成民族国家的破碎地带。

  地缘政治学的开山鼻祖、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1919年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著作中,断言“谁控制了东欧,就主宰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主宰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主宰了世界。”麦金德所言的东欧是指在俄国和德国之间的区域,心脏地带指欧亚大陆的核心区域,世界岛指整个欧亚大陆和非洲。麦金德所忧虑到是德国的复兴,德国一旦统治东欧,就有支配心脏地带的危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麦金德支持对东欧进行地缘政治的重组,在德国和俄国的广大地区建立松散的联邦,以形成保障欧洲大陆自由稳定的平衡的国际体系。麦金德的思想对德国知识界产生了影响。受麦金德思想的影响,德国的卡尔•豪斯霍费尔将“从易北河到阿穆尔河”间的“枢纽区域”视为“世界征服者的神秘摇篮”。豪斯霍费尔等德国地缘政治学家的观点也影响到希特勒,成为纳粹德国征服欧洲冠冕堂皇的理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从征服东欧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开始,东欧国家成为了德国法西斯蹂躏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沦为苏联的势力范围。1946年3月5日,英国卸任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铁幕已经降临在欧洲大陆”,呼吁英美联盟抗衡苏联。在冷战时期,欧洲堡垒分明,一面是美国主导的北约保护下的西欧,另一面是苏联主导的华约控制的东欧。东欧在冷战时期被赋予了地缘政治含义,指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和民主德国)。应当说,在冷战时期,东欧的概念非常明晰。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麦金德关于控制东欧就主宰世界的断言不攻自破。

  值得注意的是,中欧(Central Europe)的概念在1980年代在东欧知识精英中开始复苏,其中作家米兰•昆德拉对中欧概念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在1984年4月26日《纽约书评》发表了振聋发聩的《中欧的悲剧》。昆德拉对中欧的特性进行思索。“欧洲对匈牙利人、捷克人和波兰人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国家在一千年来属于起源于罗马基督教的欧洲部分。他们参与欧洲历史的每一个时期。对他们而言,‘欧洲’一词并不代表地理现象,而是代表等同于‘西方’一词的精神理念”。他认为,地理上的欧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罗马和天主教有关,另一部分与拜占庭和东正教有关。1945年之后两个欧洲的边界向西推移数百英里。一向认为自己属于西方的数个国家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处东方。其结果是,战后欧洲形成三种基本的局面:西欧、东欧和地理上属于中欧、文化上属于西欧和政治上属于东欧的中欧。昆德拉认为,试图准确地划定中欧的边界是没有意义的。中欧并非国家。中欧是一种文化或命运。其边界是想象的,在每一个新的历史形势下必须划定或重新划定。昆德拉将中欧界定为“在俄国和德国之间小国的不确定区域”。中欧概念的复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剧变后中欧国家合作的精神源泉。

  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回归欧洲成为优先目标,地缘政治的东欧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原东欧国家不得不在新的国际环境中界定自身的地位。东欧的概念逐渐为中东欧(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所替代。一般而言,中东欧国家既包括传统的东欧国家如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波兰,又包括联邦国家解体后的新独立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黑山、塞尔维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冷战结束后,对原东欧国家的界定更加丰富。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为中欧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波黑和阿尔巴尼亚为东南欧国家,除斯洛文尼亚之外的前南斯拉夫继承国+阿尔巴尼亚被称为西巴尔干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为波罗的海国家。由于欧盟的扩大,前苏联国家成为了欧盟的东部边界。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六国被称为新东欧国家。国际上也有学者和机构使用东中欧(East Central Europe)的概念,但是不同的机构对东中欧的界定不仅相同。哥伦比亚大学东中欧中心认为东中欧是指德国与俄国之间、波罗的海与爱琴海之间的国家。东中欧国家不仅包括中东欧16国,而且包括奥地利、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对于东中欧也有狭义的界定,东中欧只包括维谢格拉德集团成员国即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

  在近年来地缘政治的讨论中,“大欧洲”、“大中东”、“大中亚”、“大中国”等概念备受青睐。有趣的是“大中欧”(Greater Central Europe)也进入了学者的话语体系。大中欧包括原苏联的三个共和国(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和后经互会国家(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波黑)。然而,大中欧的概念对理解欧洲大陆主要行为体地缘政治博弈的价值尚不明确。1990年之后中东欧国家开始的政治经济转型以及北约和欧盟的扩大是塑造中东欧国家特性的主要力量。无论是中东欧国家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对国家特性的认知,抑或是学者和机构对中东欧国家的界定都具有主观建构性。对中东欧国家界定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这些国家冷战结束后所发生的深刻变革。

  (联系 孔田平:kongtp@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