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奎:中捷关系新时代还需要呵护

  2016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访问捷克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这是中捷建交67年来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踏上捷克土地。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不算短,期间双边关系发展的曲折值得回味。只有充分把握双方外交航向,才能为子孙后代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捷克是中东欧地区一个重要的国家,尽管相聚遥远,但中国人民对捷克充满了好感,美丽的布拉格城堡、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卡夫卡的不朽作品《变形记》以及《乡村医生》、聪明调皮的小鼹鼠、好兵帅克等。但这种好感长时间以来未能转化成双边关系发展的动力,反而因为捷克部分政要坚持的人权外交等而使双边关系受到一定的干扰。

  2013年左派的泽曼在选举中战胜右派的施瓦岑贝格,外交政策转向了对华务实友好。随着捷克“东看”战略的实施,中捷彼此开始重视对方,将双边关系在重要历史时期推向了新的深入发展的阶段。

  2012年在中国政府的力推下,中国和16个中东欧国家建立了“16+1合作”框架。但16个中东欧国家国情复杂、政策各异,外交关注差异较多。同时,对于推动“16+1合作”,观望者也还有之。捷克转变并积极投身到“16+1合作”当中,为16个中东欧国家做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只要合作双方本着务实、进取的精神,就能结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形成实实在在的合作。

  诸多分析认为,中捷关系的走近对于推动中欧关系发展也有积极作用。诚然,中欧关系中,同各个成员国的关系是基础,与每个成员国的关系搞好了,就是对中欧关系发展的贡献。在中欧层面的战略合作上,捷克究竟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还有待于积极发掘。

  中捷关系能够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殊为不易。应该认识到其中的阻碍因素仍然存在,在民间层面仍无法消除。捷克政局的变化对中捷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捷克内部部分人士仍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怀有敌意。这些势力仍然在捷克很活跃,而且媒体和部分精英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和评价仍未有实质性改观。中捷关系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双方关系真的进入成色十足的“新时代”,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双方的友谊和友好历史值得珍视,但甩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面向未来也是双方迈向“新时代”所必须的。两国友好合作的历史弥足珍贵,但也应认识到对于过去两国曾经共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捷克精英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双方即使同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友好的历史也是相对较短的。1989年苏东剧变后,捷克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加大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的批判来巩固其新的身份和认同,并为此无视中国核心利益,屡屡跨越中国国家利益红线,导致双方关系互有龃龉,多有不快。未来中捷关系发展要积蓄力量,坚定信心,除了加强对双方各自发展道路的相互理解外,还应该甩掉不愉快的历史包袱,积极寻求务实合作,夯实民意合作基础,积极打造健康、可持续的中捷关系。中捷关系的发展需要更多理性、务实的声音,需要更多实实在在做事的政要、精英、企业界人士来积极推动。

  (联系 刘作奎:liuzk@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