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杰:德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为何发生逆转

赵俊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5月20日。已获得作者授权。

 

中西文化差异向来明显,特别是不同的政体和民族特性容易产生认知偏见。大多数中国人谈及德国人,往往认为德意志民族刻板拘谨、准点守时、不善幽默。而德国人眼里的中国人,则是一种累死累活、走哪睡哪的打工仔加流浪汉形象。傲慢产生偏见,无知产生谬误,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已愈四十年,中德关系的发展也令人瞩目,但两国人民彼此的认知始终存在差异或偏见。

2014年英国BBC做了个调查,当时有76%的德国受访者对中国无好印象。2015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声称,50%的德国人对美国有积极的评价,认为德美关系十分重要。然而,六年后的今天,德国人对中美两个大国的认知发生显著变化。5月18日,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36%的德国受访者把中国视为德国在欧洲以外的第一大伙伴,并且认为与美国相比,和中国建立关系更为重要。而18岁至34岁的近半数德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好感高于美国。

之所以出现对华认知逆转,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近年来美国政府奉行的单边主义霸权外交,让欧洲国家深感不安,德国民众更加忧心忡忡。德国与美国虽同属于西方大国战略伙伴及盟友关系,但美国政府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做法,让德国政府及德国民众十分不满。特朗普上台后支持英国脱欧,威逼德国政府交防务保护费,把欧洲盟国拉上与伊朗和俄罗斯冲突对抗的战船。如此种种霸权行径,增加了德国政府和民众对美国的负面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春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中美德三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美国政府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是与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和德国密切沟通、共同担责,而是指责中国政府有意制造了这场灾难,给美国经济社会及民众生命造成巨大伤害。特朗普甚至指责世卫组织是“中国傀儡”,并威胁说要停止对它的资金支持。在对中国政府采取口诛笔伐的声讨同时,美国还从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等西方盟国手中抢夺防疫物资,限制美国相关企业出口欧洲。美国曾“没收”了德国购买的20万个口罩,引发德国官方的不满,愤怒谴责美国的“海盗行为”。

另一方面,中德关系近年来稳步前行,双方高层已建立起互利互信、合作共赢的政治交往模式。虽然两国关系还有待深入发展,但相互间的经济交往和经贸合作成就有目共睹。在新冠疫情蔓延欧洲期间,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伸出友谊之手,关键时刻与德国保持政治沟通,向德国输出防疫物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欧洲社会的大力援助,受到欧盟及德国、意大利等国政府和民众的肯定。

正是前述两方面原因,使德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认知发生逆转。去年2月德国民调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85%的德国民众认为德美关系出于“消极”状态,而42%的德国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德国比美国更可靠的合作伙伴。正因如此,德国联邦议会最近发布的一项评估报告称,没有理由认为中国政府该为新冠病毒的起源负责,美国向中国政府提出的荒唐索赔要求,缺乏法律依据。面对孰是孰非,德国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政府的态度也是积极的,我们国人对此应该感到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