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
2013年7月28日由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欧洲一体化史分会2013年会在北京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荷兰莱顿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余位学者。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冷战结束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回顾与展望”。与会专家学者们就有关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及相关历史情况进行了研讨,但是发言、讨论并不拘泥于“冷战结束后”的欧洲一体化的研究,而是扩展到20世纪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思想来源,发展道路和模式,以及欧洲民族国家与一体化的关系等内容。兹将会议上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走向
二战结束后,欧洲启动了一体化的进程,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经历政治、经济、法律、外交方面的整合。与会的学者们回顾了欧洲一体化历史进程,并对未来欧洲一体化发展,欧盟的走向进行了判断。
欧洲一体化史分会会长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认为,欧洲一体化开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冷战的开始,是西欧国家联合起来针对苏联的威胁,这一点在西方相关研究中被淡化了。西方学界以前一致认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将意味着民族国家的消亡,但是欧债危机后欧洲民族国家的独立性增强了。由于欧洲的政治一体化程度远比不上经济的一体化,欧洲民族国家利益与欧洲一体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当前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还不明朗。他还认为欧盟东扩是对欧洲一体化目标的重大背离,欧洲一体化最初目的是将经济、政治、文化近似的西欧国家联合在一起,但是欧盟的东扩是将与西欧国家情况差异很大的国家纳入进来,实际上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在这其中美国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指出欧洲一体化在经历了欧债危机后,并没有走向衰弱,一体化的进程还在向前发展,这体现在欧盟以及欧元区的扩大。欧洲一体化发展是一种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探险”,欧盟已经发展到了财税政策的一体化阶段,这一过程中虽然欧盟国家内部有争论,但是都在积极推动欧盟经济政策的一体化。徐蓝教授特别谈了民族国家对欧洲一体化产生的各种影响,她认为一方面欧洲各国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看到了欧洲一体化带来的好处,但是另一方面,欧洲一体化需要民族国家让渡一定的主权,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家利益和整个欧洲利益的矛盾冲突。欧盟当前虽然没有彻底摆脱债务危机,但是未来欧盟面对各种矛盾、问题的时候会想办法进行解决,并且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其前景是乐观的。
外交学院赵怀普教授也对欧盟发展应持乐观态度。他提出虽然欧盟内国际关系是复杂的,但是从一体化和国际治理角度看欧洲一体化,欧洲一体化给世界带来很多经验。全球治理和一体化是世界的一种潮流,欧洲一体化积累的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应当肯定。此外,欧盟成员国利益融合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这种程度就是欧盟成员国不可能让欧盟解体。当前欧洲一体化的特点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欧洲一体化的得大于士失,确定性大于不确定性,大体上欧洲一体化是向前发展。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张健研究员认为,冷战结束来欧洲一体化无论是在法律还是机制方面都在深化和扩大。同时一体化发展的面临的问题:一体化集权的需要同成员国分散权力之间的矛盾;权力集中化与民主的矛盾。虽然欧盟层面的权力在加大,欧盟在做更多的事情,但是欧盟的权威来自成员国,成员国则是体现国内民族利益,所以民族国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对欧盟政策产生影响。很多欧美学者把欧盟比作一辆前进中的自行车,但是具体怎么走,走到什么程度还不确定,深化扩大的具体方向和方式还不确定,但是扩大和深化在中长期看来是其发展的趋势。
二、欧洲一体化史研究的方法
与会的国内外学者就欧洲一体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特别是欧洲一体化研究的方法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在演讲中指出了欧洲一体化史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她认为欧洲一体化是欧洲研究一个重要领域,是近几十年来欧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受到欧美研究学界所关注的。欧洲一体化研究是一个非常新的研究领域,不能用传统的单一研究方法和视角。欧洲一体化研究需要历史的视角,这是研究的基础所在,但是从经济学、法学等视角来看,欧洲一体化史的研究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欧洲一体化属于欧洲当代史的范畴,而欧洲的当代历史与近现代史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很不同的,特别是1945年以来的欧洲当代史有很多特性,是欧洲近现代史研究方法论不能解释的,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她强调欧洲一体化史研究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欧洲一体化内部也存在着国际关系,而且还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理论,这就需要多学科和多视角的方法来解释欧洲一体化框架内的国际关系。
此次会议特别邀请了荷兰莱顿大学的理查德•格里菲斯(Richard Griffiths)教授前来介绍欧洲学界对于欧洲一体化史研究的方法、观念以及使用的资料等方面的情况。他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提出了,欧洲一体化史的研究既是对之前较长时期内历史事件的反思,同时由于一体化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换的过程,这就需要对当前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并将之纳入到整个一体化历史框架中,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结合。关于对欧盟历史的研究,他指出欧洲学界有人认为联邦制是未来欧盟发展的方向,这就需要主权国家让渡更多权力,这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意识方面的转变,欧洲国家欧盟的政经济精英们在这方面进行着努力。他认为现在欧洲对于一体化史研究有以下的不足:仅仅关注近三十年来的短期发展情况以及政府决策层面,对于欧洲一体化史长期基础以及非政府层面的研究较为缺乏;过于聚焦于欧盟忽略其他一体化机构;一体化研究不与其他的学科进行交叉和讨论等问题。此外他认为中国在欧洲一体化研究中要注意以下方面:要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对一体化的历史在时间、空间上要有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同时对一体化中超国家机构和主权国家的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要关注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议会等机构在一体化政策上的连续性和变化,要关注欧洲国家的思想传统以及国家政策倾向;要学习欧盟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市场一体化、农业、区域经济以及货币等方面的政策。
社科院欧洲所沈雁南研究员首先对“欧洲一体化史”这一学术概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欧洲的一体化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未来怎样发展以及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还不确定,所以一体化史研究框架和研究范围问题还不确定,需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他还对国内学术界有人唱衰对欧洲文明,同时认为欧洲一体化是一个偶然事件的观点表示异议。他说虽然欧洲一体化有很多人为和偶然的因素,但是其根本上原因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问题,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对统一内部市场有强烈的需求,所以需要欧洲进一步的整合,这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基本的经济因素。此外他指出由于中国的大一统思想比较严重,国内往往认为欧洲的整合是一件好事,而这种思想是会对国内学界欧洲一体化相关研究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欧洲是先分裂后整合,这与中国的情况是不同的,欧洲一体化发展是建立在民族国家基础上,中欧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发展的道路,孰优孰劣现在不好做出判断,也不能用中国的大一统思想来判断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价值。
南开大学王黎教授认为,当前国内欧洲一体化研究乃至整个国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多受美国学界的影响,而对欧洲相关的国际关系以及一体化理论还缺乏深入了解。
外交学院陈志瑞教授阐述了国内对于欧洲一体化乃至整个欧洲研究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一,他认为欧洲的研究要告别“启蒙阶段”,最初在国内开始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看到了欧洲的先进之处,所以要研究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情况。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欧洲文明的弱点以及欧洲未来衰弱的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欧洲研究要有自己观点和思想,并从中得到对中国未来发展可以借鉴的东西。第二,当前对欧洲的研究要做到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的平衡。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过于重视政策研究,相关科研机构甚至大学都向智库化的发展,这种情况有点过头,所以应该加强长期的理论研究,各个科研单位在理论与政策研究中互相分工,不要一窝蜂都搞智库研究。第三,他指出对欧洲民族国家的研究不应该忽略和轻视,现阶段欧洲一体化的基础还在于民族国家,搞好欧洲一体化研究一定要对民族国家的情况加深研究。第四,陈教授还认为欧洲一体化研究要与整个国际关系的研究相结合,而当前一体化理论被放在欧洲范围内,缺乏全球化的视角、眼光以及相应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不要急于对欧洲一体化发展方向做出价值判断,相关的研究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最大程度的接近本质情况。
社科院欧洲所刘作奎副研究员对目前中国的欧洲一体化史研究提出了以下看法:欧洲一体化史研究要适当摒弃价值判断。中国决策对欧洲一体化一直持支持态度,然而事实上,从成员国层面看,它们有意要限制欧盟机构权力的快速扩张,民众对欧盟机构的信任度一直存在问题。研究欧洲一体化要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欧洲一体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欧洲国家摒弃战争寻求和平繁荣所做的历史选择。缺乏对这一背景的认识上,以片面的论据预言欧盟和欧元的崩溃,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三、欧洲民族国家与欧洲一体化的互动关系
会上学者们还就欧洲国家与一体化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欧洲大国对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田德文研究员认为德国是欧洲一体化的最大赢家。根据最近的经济指标,德国是所占的欧洲市场份额是最大的,同时也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德国从历史上一直要把欧洲作为自己的市场和势力范围。德国在二战后为了推动欧洲的一体化,最初法德和解是欧洲一体化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是法德和解之后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这说明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还是依靠德法这样的核心国家推动。德国不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军事方面都对一体化作出了巨大努力,这是因为德国看到了欧洲一体化将对自身发展带来的好处:欧洲的一体化可以为德国这样的工业基础雄厚的出口型国家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德国近年来劳动生产率、竞争力的优势不断扩大,正是由于德国作为民族国家与欧洲一体化进行了良性互动,所以说德国成为了欧洲一体化最大的赢家。由于德国对一体化的积极推动,其经济良好发展对欧洲的一体化乃至欧洲的和平都是有好处的。
社科院欧洲所孔田平研究员阐述了波兰在欧盟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欧债危机背景下,由于波兰地缘政治地位突出,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其在欧盟中的地位上升了。具体来说波兰是中东欧国家中转型最为成功的国家,经济力量的加强使得波兰在欧洲的政治活动中更加活跃;波兰和德国确立了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在解决欧债危机政策上具有较高的政治一致性,德波合作有助于波兰提升地位。此外,波兰政治精英善于利用政治环境来提升波兰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波兰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因为波兰尚未加入欧元区,其加入欧元区有宪法方面的限制,这就导致未来波兰与欧盟以及欧洲一体化的关系还存在着变数。
社科院欧洲所张金岭副研究员阐述了法国在欧洲一体化中的角色与作用。他认为首先法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一直持有强烈的主导意识,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表现在:法国主导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几乎所有的关键性改革;当前法国也仍在积极推动欧盟在东扩以及经济增长、就业与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改革进程,并加强欧盟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一是为欧盟东扩做准备;二是推进欧洲经济增长、就业与社会进步;三是接近欧盟与各国民众的距离;四是确认和加强欧盟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其次当前法国在欧洲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衰弱,不宜做出法国力量削弱的判断,更不能唱衰法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再次,法德合作的机制并未出现真正的一极化倾向,法德两国仍然是在合作与制衡中共同推进欧洲一体化的。法德之间在欧盟财政政策方面确实存在分歧,但不宜夸大法德之间的分歧,因为在推动欧洲一体化方面,法德的目标是一定的,只是在具体的策略上、在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量上有所不同。最后,法国在积极全面推进欧盟机制建设,推动更大的社会层面的一体化,以加强和充实经济一体化的成果,推进政治一体化的深入。但是法国社会中也存在反对欧洲一体化的消极因素,这一方面损于法国在欧洲一体化中的角色,另一方面民意调查显示民众虽对欧盟不满,但不愿意走回头路。
社科院欧洲所宋晓敏副研究员阐述了欧洲一体化对欧洲民族国家的影响。她认为欧洲一体化发展情况越来越复杂了,欧洲的一体化并不是欧洲民族国家的终结,而是看待民族国家的视角发生了变化,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受到了一体化的影响。欧洲一体化开始后,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反作用,民族国家产生了“一体化”特征,欧洲国家处理国际关系中不仅从双边的角度而且也从欧盟的角度来考虑对外政策,这就是欧洲民族国家与欧盟层面的互动一个例子。欧债危机背景下,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复杂性要有充分认识,欧盟未来的发展难以理解和判断。
此外,与会学者还就欧盟框架下的法律、政党政策,欧洲一体化思想史,欧洲一体化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中国政法大学贾文华教授以葡萄牙对毒品管制方面的法律为例,阐述了欧盟国家对毒品使用的相关法律的制定。欧盟国家内部对毒品的法律政策宽松不一,葡萄牙是在放松毒品的管制,而其他欧盟国家,如英国、荷兰却在加强对毒品的管制。欧盟内部相关政策的不协调将会对毒品这样的社会、法律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
北京大学李维副教授论述了以库登霍夫•卡莱基为代表的德国乃至整个德语区的欧洲联合思想。他认为卡莱基的思想属于欧洲早期联合思想,卡莱基设计的欧洲联合是以美国为借鉴和模型。美国的强大是因为美国国内统一,欧洲衰弱原因是分裂,特别是经济上的分裂和碎片化。但是欧洲不可能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因为美国联邦是建立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欧洲由于没有党派原则,不能进行美国式的选举。欧洲应该学习瑞士的多元一体的联邦制度。李维还认为区域化一体化是对全球化的反动,政治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源。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范永鹏副教授则从欧洲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各种理念、思潮出发,对欧洲一体化思想作用做了详细论述,指出了一体化思想对欧洲民族国家的影响。
外交学院雷剑峰副教授从欧盟环境治理的角度阐述了欧盟在一体化中的政策和作用。
(联系 鞠维伟:juww@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