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成立暨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5年11月5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在京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出席;在同时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研究分会的学者们推出了首个有关世界社会保障状况的权威发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从计划经济模式下以就业为基础的“单位保障”向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转变。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进程中,学习、借鉴国外社会保障观念、理论、世界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和具体实施举措、探究各类社会保障模式和各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制度架构、存在的问题、改革举措,汲取国际社会保障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重建,对我国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拟定和出台,无疑收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的裨益和效果。

  多年来,顺应这一需要,中国社会保障学界学者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政策设计、制定者一起,经过长期针对世界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研究,推出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从国内专门收集社会保障研究成果的权威文献资料库《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收集的相关文献数量来看,有关世界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占到了社会保障制度领域研究量的10%以上,呈现出相当的学术厚度。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团队,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作,开展的针对全球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可为典型代表,2009年出版的《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周弘主编),搭建一个全面可比照的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平台。这项研究包括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资金流程图、50个重要国家的社会保障机构图、30个重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别研究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的针对不同议题的国际社会保障制度专题报告;而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撰写的《东亚地区社会保障论》、复旦大学丁纯教授的《世界四类医疗保障体制模式绩效比较》则是区域社保体制和社会保障分支全球比较研究的代表;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别研究方面,上海财经大学为主的研究团队编撰出版的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丛书等独树一帜。

  与大批高质量的有关世界社会保障研究成果相对应,目前,国内从事世界社会保障研究的学术科研队伍业已颇具规模。仅在周弘教授主持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研究”中,研究团队就包括了来自不同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学者60余人,充分体现了我国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人员积累的厚度。

  显然,大量的相关学术成果和从事世界社会保障研究的学者为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学术铺垫和人事组织保障。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应运而生,可谓是水到渠成。

  正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教授指出的: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的成立,旨在推动我国关于世界社会保障的学术研究,加强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与中国社会保障研究的不同分领域学者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展社会保障学术研究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促进中国世界社会保障研究者与国外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

  对于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今后的研究和相关工作,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研究员介绍说:分会将推动国内社保学界对世界社会保障领域的学术研究;促进社会保障领域政、学、研的相互结合;指导、促进有关世界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等的教学活动;与世界相关社会保障机构和研究单位建立联系,展开合作;建立相关网页,介绍学会的活动,并通过“权威发布”等形式定期向社会推送分会学者的研究成果,出版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召开学会年会,交流研究成果切磋研究心得,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发展建言献策。

  在分会同日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推出了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社会保障发展趋势》的权威发布,主要介绍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趋势。金融危机在有些国家形成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发展的动力,在有些国家则产生削减福利保障的压力,世界各国之间巨大的社会保障鸿沟有缩小的迹象,但是差距仍然巨大。从整体看,世界社会保障呈现出覆盖面扩大、形式多样化和多支柱等特点,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和社会责任主体多元化的必然反应。与会学者分别介绍了德国、法国、瑞典、荷兰等国社保改革的最新情况,并深入讨论了人口结构、劳动力构成和就业方式变化等深层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