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所举办“全球长期停滞及中国应对”学术讲座

2020年8月1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在所内大会议室举行“全球长期停滞及中国应对”的学术讲座。本讲座是欧洲所2020年度“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一期,讲座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经济学部主任蔡昉。欧洲所所长吴白乙主持了讲座。

蔡院长讲座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球的长期停滞”。在该部分,蔡院长追溯了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概念的发展史,指出马尔萨斯、恩格斯、美国前财政萨默斯等对此都做了精彩理论分析。该概念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基本概括。人口增长减慢和老龄化导致过度储蓄,如果解决不了收入分配的均等化问题,过度储蓄的趋势就长期下去了。储蓄大于投资导致实际利率下降,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往下走,从而出现这种长期停滞的状况。而新冠疫情更是加剧了全球经济衰退的趋势。

第二部分为“疫情之后的世界经济”。在该部分,蔡院长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下问题的根源是全球化,疫情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反而加重了这个问题。危机导致“逆全球化”,各国内顾倾向增强,并有可能未来的长远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为“中国未富先老(grow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在该部分,蔡院长指出,中国同样面临挑战,它体现为“未富先老”的社会现象。他指出,中国人口会经历两个转折点,一个是2010年的劳动年龄人口拐点,一个是2025年的总人口负增长拐点。随着两个拐点的陆续到来,中国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生产要素供给不足,资本报酬递减,生产力提高速度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

第四部分为“需求三套车”,主要指推动经济发展的外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三套车。蔡院长指出,目前外需比重逐渐下降,但仍然对中国经济发展有贡献。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但长期趋势是要降低的。消费需求则是最有潜力的。

第五部分为“政策涵义”。在该部分,蔡院长指出外需和投资需求对中国经济的拉动贡献长期看是必然消失的,这和中国的人口状态有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总结出几条政策涵义。第一,仍然要想办法加强外需。第二,扩大资本投资,主要手段为加大企业的自主投资,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融资贵。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投资,补足国民经济发展短板。第三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为此需要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蔡院长认为,降低收入差距,有各种办法,但是最根本的办法是靠再分配。自金融危机以来,大家越来越看到瑞典模式是成功的。中国马上进入“十四五”,这个阶段应该放弃经济增长、全球化、技术变革能够自动改善收入分配的幻想,应该更多地借助政府的再分配政策。

蔡院长报告结束后,与会者围绕中国经济增长中长期趋势、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变化和经济增长的挑战、再分配是否会降低人们劳动意愿等问题展开交流。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定,孔元供稿)